
挑食物是我的好習慣
我記得是有這樣的場景,「你最不喜歡的食物排名是如何?」
其實我很簡單,只要把握小沛說的關鍵,「沒有邏輯」。 我從小到大沒有吃過湯圓、麻糬,小沛曾經憤憤不平地對著我說:「湯圓跟麻糬是米做的不是麵粉」。
就會覺得了解我的飲食習慣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。
就像當我說我不敢吃白色的軟東西,就會有:「那白飯你敢吃嗎?」這樣的疑問句。 白飯我是敢吃的,我不敢吃的是麵粉類,像烏龍麵、刀削麵、貓耳多等大塊大塊以麵粉為主要食材烹調而成,別人口中所謂的美食。
我知道。
可是,因為白色的軟東西讓我畏懼。有次,我媽打趣的對我說,我上輩子是被噎死的,所以這輩子任何白色軟狀物都讓我避之唯恐不及。但我並不是全然消極的排斥這些東西,我也是有做過努力。
記得某天中午,我看著米苔目的大招牌,腦袋中浮起小沛說的:「那是米做的不是麵粉!」毅然決然,我想突破這一切。所以外帶了一份米苔目回家。我沒有很刻意的去營造自己要嘗試新東西的心情,因為飢腸轆轆,所以很自然的要準備開始進攻。然後,也不曉得為什麼後來會倒掉一整碗,我想,是因為我吐了一口,噴淚反胃幾分鐘後的決定吧。
之後,關於我媽的說法,雖然一開始我覺得是無稽之談,但在找不到任何原因之下,反而是到目前為止最合適的解釋。再者,至少我是噎死,不是餓死,>。
所以,其實我還是可以稍微對我的飲食習慣作點邏輯上的整理,白色軟軟以及麵粉食材。
用數學的概念來說,白色軟軟與麵粉食材的聯集;
用數學的符號表示:A={x|x是白色軟軟},B={x|x是麵粉食材}, A∪B={x|x是我不敢吃的食物}。
同樣的場景,「你最不喜歡的食物排名是如何?」應該是,「你最不喜歡的食物”定義”是如何?」
這很好用,從大學開始,不曉得被用來征服過多少尷尬的初見面。
「啊!你不敢吃湯圓喔?怎麼會,湯圓很好吃啊?」
「天啊!麻糬是我的最愛,你怎麼會不敢吃!」
「我最愛的就是烏龍麵了,真可惜妳不能一起享用。」
由於民以食為天,所以用食物搭起友誼的橋樑是很美妙的,尤其是我這種怕東怕西的奇怪挑剔,讓我這種個性平凡的人,也有了某種特點,
也讓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,有了一些新填補。
「大家好,我是momoko,今年25歲。還有,我不敢吃白色軟軟的美食,很高興認識大家。請多多指教。」